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国产精品原创视频,亚洲国产熟亚洲女视频,一级风流片a级国产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国产精品原创视频,亚洲国产熟亚洲女视频,一级风流片a级国产

       

      ISSN 1673-1719
      CN 11-5368/P
      主管:中國氣象局
      主辦:國家氣候中心
      創(chuàng )刊于 2005 年 (雙月刊)
        作者中心
          ? 在線(xiàn)投稿/查稿
          ? 投稿指南
        審稿中心
          ? 審稿要求
          ? 專(zhuān)家在線(xiàn)審稿
          ? 編委在線(xiàn)審稿
        在線(xiàn)辦公
          ? 主編審稿登錄
          ? 遠程編輯登錄
        訪(fǎng)問(wèn)統計  
      總訪(fǎng)問(wèn)量:4160623
      今日訪(fǎng)問(wèn):58
      當前在線(xiàn):5
        歡迎掃碼關(guān)注  

      微信號:accr_journal
      當期目錄 過(guò)刊瀏覽 專(zhuān)題瀏覽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2024年, 第2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5-30 上一期   
      全選: 合并摘要 顯示圖片
      目錄
      第20卷第3期目次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24, (3): 0-0.  
      摘要 ( 32 )   PDF ( 61 )
      氣候系統變化
      中國1960—2019年體感溫度的時(shí)空變化及其風(fēng)險分析
      陳婷婷, 余文君, 李艷忠, 白鵬, 星寅聰, 黃曼捷, 邵偉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24, (3): 265-277.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3.286
      摘要 ( 96 )   HTML ( 12 )   PDF ( 131 )

      體感溫度(Apparent Temperature,AP)描述了人體實(shí)際感受到的溫度。文中基于我國1960—2019年的空氣溫度、相對濕度和風(fēng)速等氣象要素數據,估算并分析了4個(gè)典型氣候區(濕潤區、過(guò)渡區、干旱區和青藏高原)AP的時(shí)空變化格局及其高溫風(fēng)險。結果發(fā)現:(1)在空間分布上,AP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平均AP值由濕潤區(約為17.0℃)逐漸向干旱區(約為7.0℃)和青藏高原區(約為0.6℃)遞減;(2)全國AP呈現顯著(zhù)上升的趨勢,4個(gè)典型氣候區的上升速率分別為0.29℃/(10 a)、0.27℃/(10 a)、0.15℃/(10 a)和0.13℃/(10 a);(3)氣溫變化對AP的貢獻率最高,約為92.4%,其次是風(fēng)速及相對濕度,約為5.6%和2.0%;(4)典型氣候區的高溫風(fēng)險天數變化呈現空間異質(zhì)性,濕潤區和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區均呈現顯著(zhù)增長(cháng)趨勢。

      氣候變化影響
      全球升溫1.5℃和2℃下中國群發(fā)性高溫事件與人口暴露度預估
      程陽(yáng), 韓振宇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24, (3): 278-290.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3.210
      摘要 ( 186 )   HTML ( 15 )   PDF ( 224 )

      基于區域氣候模式RegCM4對4個(gè)全球氣候模式的動(dòng)力降尺度模擬數據及未來(lái)人口預估數據,預估了SSP2-RCP4.5情景下全球升溫1.5℃和2℃時(shí),中國群發(fā)性高溫事件(cluster high temperature events,CHTE)和CHTE人口暴露度的變化。結果表明:1.5℃和2℃升溫閾值下,多模式集合(MME)預估CHTE年均頻次相對于基準期分別增加31%和44%。不同強度事件中,嚴重CHTE事件的頻次在1.5℃和2℃升溫閾值下可分別增加約4.2倍和6.8倍。事件強度、持續時(shí)間、頻次等指標趨向高值的發(fā)生概率更大。相對于2℃,1.5℃溫升閾值下CHTE年均頻次、持續時(shí)間和累計強度在全國大范圍呈降低趨勢,且表現出明顯的區域性差異,年均頻次的降幅自北到南遞增,新疆和長(cháng)江以南地區持續時(shí)間年均減少6 d以上(全國平均降幅為0.2 d),我國中東部地區累計強度年均減少20℃以上、新疆東部減少50℃以上(全國平均降幅為0.6℃)。此外,在1.5℃和2℃升溫閾值下,MME預估CHTE影響人口的變化均呈現南增北減的空間分布,內蒙古地區略有減少,中東部地區普遍增加,全國總影響人口分別增加1.4倍和1.8倍。高溫事件對城市的影響人口增幅更大(分別增加2.9倍和3.8倍),尤其是京津冀、長(cháng)三角、珠三角、中原地區增幅最明顯。全國的CHTE強度暴露度(分別增加2.2倍和5.2倍)和綜合暴露度(分別增加1.2倍和1.8倍)呈明顯增加趨勢,特別是2℃升溫閾值下城市的CHTE強度暴露度和綜合暴露度的增幅分別高達10倍和4倍。

      變暖背景下礫石換填對多年凍土區機場(chǎng)跑道下地溫場(chǎng)的影響
      王嬌嬌, 張虎, 金曉穎, 黃帥, 王宏偉, 王文輝, 詹濤, 周剛義, 車(chē)富強, 李艷, 李新宇, 何瑞霞, 張澤, 張圣嶸, 李國玉, 童長(cháng)江, 王遜, 金會(huì )軍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24, (3): 291-303.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3.216
      摘要 ( 56 )   HTML ( 7 )   PDF ( 51 )

      受氣候變暖影響,東北北部地區凍融災害頻發(fā),對寒區工程設施造成了重要影響。地基溫度場(chǎng)的研究是分析與解決工程基礎凍融災害的重要手段。文中我們以漠河機場(chǎng)跑道為對象,通過(guò)有限單元法研究了潔凈礫石換填對機場(chǎng)道基溫度場(chǎng)的影響,并對運行30年內道基溫度場(chǎng)進(jìn)行預測。結果表明,換填使季節最大凍結深度(MSF)增加,且換填對道基下MSF的水平影響范圍在道面中心線(xiàn)兩側30 m左右。之后,通過(guò)比較不同換填深度(1.5(頂)~3.5(底)、1.5~4.5、1.5~5.5和1.5~6.5 m)的道基溫度場(chǎng)變化,發(fā)現:換填底部深度達到4.5 m時(shí),MSF變化的速率開(kāi)始減小。最后,根據IPCC 第六次評估報告(AR6)未來(lái)100年間不同氣候變暖速率模型模擬研究了無(wú)換填與不同換填深度下的MSF可能變化。結果發(fā)現,到2100年,在SSP2-4.5情景下,未換填及不同換填深度的道基下MSF分別為1.63、1.86、1.84、1.84和1.84 m。因此,利用換填法來(lái)減少跑道凍融災害時(shí)換填深度應至少達到4.5 m。同時(shí),應加強漠河機場(chǎng)道基地表水與該跑道區地下水的防排水設施建設與維運。研究結果有助于進(jìn)一步認識換填對多年凍土和活動(dòng)層水熱狀態(tài)的影響,可為解決道基凍脹和融沉問(wèn)題提供重要科學(xué)依據。

      近地表水汽密度對多年凍土區地表輻射的影響研究——以北麓河地區為例
      馬安靜, 張明禮, 周志雄, 王永斌, 王成福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24, (3): 304-315.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3.248
      摘要 ( 49 )   HTML ( 4 )   PDF ( 51 )

      氣候暖濕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地區大氣水汽含量的增大通過(guò)影響地表輻射進(jìn)而影響多年凍土地表能量分配及其熱穩定性。以青藏高原中部北麓河地區的氣象數據與活動(dòng)層水熱數據為基礎,分析了2 m處空氣相對濕度和夏季典型降雨事件對地表反照率及輻射四分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大氣水汽通過(guò)削弱太陽(yáng)短波輻射,吸收地面長(cháng)波輻射,增加向下長(cháng)波輻射,進(jìn)而降低地表反照率。大氣水汽對地表輻射的影響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夏季大氣水汽對太陽(yáng)短波輻射的削弱作用最明顯,并且發(fā)射的向下長(cháng)波輻射較多;冬季大氣水汽對太陽(yáng)短波輻射的削弱作用相對較弱,發(fā)射向下長(cháng)波輻射較少。在研究時(shí)段內北麓河地區夏季和冬季空氣相對濕度每增加10%,太陽(yáng)短波輻射日均值分別減少54.9和9.8 W/m2,向下長(cháng)波輻射日均值分別增加14.8和3.9 W/m2。秋季空氣中水汽含量的變化對地表反照率的影響最大,秋季空氣相對濕度每減小10%,地表反照率增加0.15;春季最小,春季空氣相對濕度每增加10%,地表反照率僅降低0.01。夏季不同典型降雨事件導致近地表水汽密度和淺層土壤含水量增大,使地表反照率降低。夏季不同類(lèi)型降雨事件對地表反照率的影響程度表現為:大雨>中雨>小雨。研究結果為暖濕化氣候背景下青藏高原中部多年凍土區地表能量平衡分析提供參考。

      氣候變化適應
      新型電力系統靈活性資源提升效益評估
      張凱, 袁家海, 丁保迪, 張健, 張浩楠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24, (3): 316-326.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3.230
      摘要 ( 73 )   HTML ( 5 )   PDF ( 91 )

      不同風(fēng)光滲透率下的靈活性資源精細化評估有助于明確新型電力系統靈活性提升階段性重點(diǎn)任務(wù)?;诙鄷r(shí)間尺度時(shí)序運行模擬模型,細化系統靈活性提升的成本構成,量化評估單一靈活性資源在新型電力系統構建的不同階段下對于新能源消納的促進(jìn)效果及系統運行成本差異。研究發(fā)現,現階段低風(fēng)光滲透率下,煤電靈活性改造和抽水蓄能分別在經(jīng)濟性和新能源消納方面表現更突出。未來(lái)高風(fēng)光滲透率下,煤電靈活性改造逐漸喪失了成本優(yōu)勢,氣電的調節效果和經(jīng)濟性得到更好的體現,電化學(xué)儲能和抽水蓄能對于新型電力系統靈活性提升效益最佳。因此,現階段電力系統靈活性提升的重點(diǎn)為煤電靈活性改造和抽水蓄能部署,以氣電作為過(guò)渡資源的同時(shí)推進(jìn)儲能規?;渴?。

      氣候變化減緩
      IPCC AR6相關(guān)甲烷研究進(jìn)展分析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袁佳雙, 邱爽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24, (3): 327-336.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3.260
      摘要 ( 139 )   HTML ( 8 )   PDF ( 243 )

      工業(yè)化以來(lái),甲烷(CH4)造成的溫升約0.5℃,減少CH4排放對于穩步實(shí)現《巴黎協(xié)定》溫升目標至關(guān)重要。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顯示,1960—2019年,CH4對總有效輻射強迫(ERF)的相對貢獻為11%,對比1750—2019年,CH4對總ERF的相對貢獻下降,這與20世紀70年代以來(lái)大氣中CH4濃度增長(cháng)率發(fā)生變化有關(guān)。預估顯示,到2050年全球CH4排放有望實(shí)現高達45%的減幅,屆時(shí)將降低變暖峰值水平,并可有效減少全球表面臭氧,有助于改善空氣質(zhì)量。報告也指出,CH4的源匯還存在很大不確定性,準確量化CH4源匯并歸因仍具有挑戰性。隨著(zhù)我國發(fā)布《甲烷排放控制行動(dòng)方案》,學(xué)界需加強CH4源匯估算的研究,并進(jìn)一步加強衛星監測大氣CH4濃度的反演算法,為我國CH4相關(guān)管控政策提供數據支撐。

      2005—2021年區域和省級電網(wǎng)碳排放因子研究
      魏夕凱, 譚效時(shí), 阮嘉桐, 林明, 秦露, 孫國立, 向可祺, 褚曜琿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24, (3): 337-350.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3.276
      摘要 ( 151 )   HTML ( 5 )   PDF ( 172 )

      區域和省級電網(wǎng)碳排放因子是企業(yè)用電間接碳排放核算的重要基礎,但官方數據存在時(shí)間不連續和較長(cháng)滯后的問(wèn)題。文中采用國家發(fā)改委公布的區域和省級電網(wǎng)碳排放因子計算方法,對2005—2021年電網(wǎng)碳排放因子進(jìn)行計算。通過(guò)對比官方數據,驗證了計算結果準確性,深入研究電網(wǎng)碳排放因子的分布特征、變化趨勢及其差異,并對兩種電網(wǎng)碳排放因子進(jìn)行應用場(chǎng)景分析。結果表明,區域電網(wǎng)碳排放因子的空間分布呈東北高、西南低,省級電網(wǎng)碳排放因子的空間分布呈東部高、中西部低,2005—2021年整體呈下降趨勢,但地區間低碳發(fā)展的不均衡加劇。各省發(fā)電結構與輸入電力來(lái)源不同導致省級電網(wǎng)碳排放因子與所在區域電網(wǎng)的碳排放因子存在較大差異,東部和中部省份的省級電網(wǎng)碳排放因子顯著(zhù)高于區域電網(wǎng),西部省份相反。為提升行業(yè)企業(yè)電力碳排放核算準確度,優(yōu)先選擇省級電網(wǎng)碳排放因子;為評估同一區域內各行業(yè)企業(yè)的減排成效,應避免各省電力差異導致的不公平問(wèn)題,優(yōu)先選擇區域電網(wǎng)碳排放因子。

      集裝箱港口集疏運重卡電動(dòng)化的經(jīng)濟性分析
      陶學(xué)宗, 林澤宇, 許登豪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24, (3): 351-360.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4.018
      摘要 ( 49 )   HTML ( 6 )   PDF ( 54 )

      為分析集裝箱港口集疏運重卡電動(dòng)化的經(jīng)濟性,考慮購置稅優(yōu)惠、補貼、貸款、排放成本等因素,建立廣義總擁有成本現值估算模型,構建經(jīng)濟性分析指標,并分析“購買(mǎi)底盤(pán)+電池”(方案1)和“購買(mǎi)底盤(pán)+租賃電池”(方案2)的經(jīng)濟性。結果表明,在設定條件下,無(wú)論是否考慮排放成本,兩種方案都不具經(jīng)濟性,但考慮排放成本能有效緩解重卡電動(dòng)化的成本劣勢。當考慮排放成本且其他因素不變時(shí),若電池租金<5.61萬(wàn)元,或電價(jià)≤1.28元/(kW·h),或油價(jià)≥8.48元/L,或柴油重卡能耗強度≥0.40 L/km,或電動(dòng)重卡能耗強度≤1.34 (kW·h)/km,方案2具有經(jīng)濟性。類(lèi)似地,若使方案1具有經(jīng)濟性,應滿(mǎn)足電池價(jià)格<22.11萬(wàn)元,或電價(jià)<1.23元/(kW·h),或油價(jià)>8.72元/L,或柴油重卡能耗強度≥0.41 L/km,或電動(dòng)重卡能耗強度≤1.28 (kW·h)/km。免征電動(dòng)重卡購置稅能有效改善兩種方案的經(jīng)濟性指標。調增單位排放成本或電動(dòng)重卡補貼額度雖能確保兩種方案都具有經(jīng)濟性,但其所需調增幅度較高,可能增加重卡司機或政府的經(jīng)濟負擔。

      全球氣候治理
      中國氣候政策不確定性指數:構建、分析與應用前景
      陳國榮, 王蘇薩, 鄧晶, 侯浩一, 尹書(shū)琪, 馮瑋, 曲浩澤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24, (3): 361-372.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4.034
      摘要 ( 381 )   HTML ( 24 )   PDF ( 334 )

      為確?!半p碳”目標如期實(shí)現,中國政府加快了氣候相關(guān)政策的制定和實(shí)施,可能導致氣候政策不確定性升高,進(jìn)而對社會(huì )經(jīng)濟產(chǎn)生影響,因此準確度量氣候政策不確定性具有重要意義?;?008—2023年中國13家主流新聞報紙的氣候政策不確定性關(guān)鍵詞頻率,采用文本挖掘技術(shù),構建了中國氣候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并通過(guò)時(shí)間區間替換、國內外對比來(lái)驗證指數的穩健性和有效性。結果發(fā)現: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可以劃分為起步期、發(fā)展期、夯實(shí)期和深化期四個(gè)階段,中國氣候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可以準確識別每個(gè)階段的發(fā)展歷程。與國外指數相比,中國氣候政策不確定性指數不僅可以反映與中國相關(guān)的重大國際氣候政策事件,也可以體現中國獨特的氣候政策變化和發(fā)展特點(diǎn)。該指數未來(lái)可以為政府部門(mén)制定氣候政策、企業(yè)應對氣候變化、金融機構管理氣候風(fēng)險、投資者提高投資效率等方面提供借鑒和參考。

      政府補貼對新能源企業(yè)創(chuàng )新意愿和創(chuàng )新行為的影響
      郭劍鋒, 楊曉晗, 譚顯春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24, (3): 373-383.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3.268
      摘要 ( 39 )   HTML ( 5 )   PDF ( 46 )

      新能源企業(yè)是綠色創(chuàng )新主要力量,補貼是激勵企業(yè)創(chuàng )新的常見(jiàn)手段,但補貼對新能源企業(yè)創(chuàng )新的激勵作用未被系統性分析。文中創(chuàng )新性地把新能源企業(yè)的創(chuàng )新分為意愿和行為兩個(gè)層面,以滬深兩市新能源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借助閾值回歸和調節效應模型,分析了補貼對新能源企業(yè)在創(chuàng )新意愿和創(chuàng )新行為兩個(gè)方面的影響,以及補貼在創(chuàng )新意愿到創(chuàng )新行為轉化中的調節作用。結果表明,補貼對創(chuàng )新意愿有顯著(zhù)促進(jìn)作用,對創(chuàng )新行為的影響呈“S型”,對創(chuàng )新意愿的轉化有正向調節作用,對小規模、低負債、高盈利企業(yè)的創(chuàng )新有更強激勵作用。研究結論有助于新能源企業(yè)補貼政策的制定和評估。

      簡(jiǎn)訊
      全球氣候指標、氣候影響驅動(dòng)因子與全球變暖
      趙宗慈, 羅勇, 黃建斌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24, (3): 384-388.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4.055
      摘要 ( 72 )   HTML ( 10 )   PDF ( 105 )
      2024
      Vol.20
      No.2 
      2024-03-30
      pp.0-264
      No.1
      2024-01-30
      pp.0-128
      2023
      Vol.19
      No.6 
      2023-11-30
      pp.683-826
      No.5
      2023-09-30
      pp.0-682
      No.4
      2023-07-30
      pp.0-540
      No.3
      2023-05-30
      pp.0-402
      No.2
      2023-03-30
      pp.133-262
      No.1
      2023-01-30
      pp.0-132
      2022
      Vol.18
      No.6 
      2022-11-30
      pp.653-800
      No.5
      2022-09-30
      pp.523-652
      No.4
      2022-07-30
      pp.389-522
      No.3
      2022-05-30
      pp.261-388
      No.2
      2022-03-30
      pp.129-260
      No.1
      2022-01-30
      pp.0-128
      2021
      Vol.17
      No.6 
      2021-11-30
      pp.629-754
      No.5
      2021-09-30
      pp.503-628
      No.4
      2021-07-30
      pp.379-502
      No.3
      2021-05-30
      pp.254-378
      No.2
      2021-03-30
      pp.131-254
      No.1
      2021-01-30
      pp.1-130
      2020
      Vol.16
      No.6 
      2020-11-30
      pp.657-774
      No.5
      2020-09-30
      pp.535-656
      No.4
      2020-07-30
      pp.395-534
      No.3
      2020-05-30
      pp.263-394
      No.2
      2020-03-30
      pp.133-262
      No.1
      2020-01-30
      pp.1-132
      2019
      Vol.15
      No.6 
      2019-11-30
      pp.575-708
      No.5
      2019-09-30
      pp.445-574
      No.4
      2019-07-30
      pp.335-444
      No.3
      2019-05-30
      pp.217-334
      No.2
      2019-03-30
      pp.107-216
      No.1
      2019-01-30
      pp.1-106
      2018
      Vol.14
      No.6 
      2018-11-30
      pp.547-648
      No.5
      2018-09-30
      pp.437-546
      No.4
      2018-07-30
      pp.331-436
      No.3
      2018-05-31
      pp.221-330
      No.2
      2018-03-30
      pp.111-220
      No.1
      2018-01-31
      pp.1-110
      2017
      Vol.13
      No.6 
      2017-11-30
      pp.517-630
      No.5
      2017-09-30
      pp.407-516
      No.4
      2017-07-30
      pp.0-0
      No.3
      2017-05-30
      pp.0-0
      No.2
      2017-03-30
      pp.0-0
      No.1
      2017-01-30
      pp.1-94
      2016
      Vol.12
      No.6 
      2016-11-30
      pp.467-574
      No.5
      2016-09-30
      pp.355-466
      No.4
      2016-07-30
      pp.261-354
      No.3
      2016-05-31
      pp.0-0
      No.2
      2016-03-30
      pp.0-0
      No.1
      2016-01-30
      pp.0-0
      2015
      Vol.11
      No.6 
      2015-11-30
      pp.379-446
      No.5
      2015-09-30
      pp.301-378
      No.4
      2015-07-31
      pp.0-0
      No.3
      2015-05-31
      pp.157-230
      No.2
      2015-03-30
      pp.79-156
      No.1
      2015-01-30
      pp.1-78
      2014
      Vol.10
      No.6 
      2014-11-30
      pp.391-470
      No.5
      2014-09-30
      pp.313-390
      No.4
      2014-07-30
      pp.235-312
      No.3
      2014-05-30
      pp.0-0
      No.2
      2014-03-30
      pp.79-156
      No.1
      2014-01-31
      pp.1-78
      2013
      Vol.9
      No.6 
      2013-11-30
      pp.391-452
      No.5
      2013-09-30
      pp.313-390
      No.4
      2013-07-30
      pp.235-312
      No.3
      2013-05-30
      pp.157-234
      No.2
      2013-03-30
      pp.79-156
      No.1
      2013-01-31
      pp.1-78
      2012
      Vol.8
      No.6 
      2012-11-30
      pp.391-476
      No.5
      2012-09-30
      pp.313-390
      No.4
      2012-07-30
      pp.235-312
      No.3
      2012-05-30
      pp.157-234
      No.2
      2012-03-30
      pp.79-156
      No.1
      2012-01-30
      pp.1-78
      2011
      Vol.7
      No.6 
      2011-11-30
      pp.385-460
      No.5
      2011-09-30
      pp.307-384
      No.4
      2011-07-30
      pp.235-306
      No.3
      2011-05-30
      pp.0-0
      No.2
      2011-03-30
      pp.79-156
      No.1
      2011-01-30
      pp.1-78
      2010
      Vol.6
      No.06 
      2010-11-30
      pp.391-476
      No.05
      2010-09-30
      pp.313-390
      No.04
      2010-07-30
      pp.235-312
      No.03
      2010-05-30
      pp.157-234
      No.02
      2010-03-30
      pp.79-156
      No.01
      2010-01-30
      pp.1-78
      2009
      Vol.5
      No.06 
      2009-11-30
      pp.311-382
      No.00
      2009-10-30
      pp.1-85
      No.05
      2009-09-30
      pp.249-310
      No.04
      2009-07-30
      pp.0-0
      No.03
      2009-05-30
      pp.125-186
      No.02
      2009-03-30
      pp.63-124
      No.01
      2009-01-22
      pp.1-62
      2008
      Vol.4
      No.006 
      2008-11-30
      pp.319-390
      No.005
      2008-09-30
      pp.257-318
      No.004
      2008-07-31
      pp.195-256
      No.000
      2008-06-30
      pp.1-76
      No.003
      2008-05-31
      pp.133-194
      No.002
      2008-03-31
      pp.63-132
      No.001
      2008-01-30
      pp.1-62
      2007
      Vol.03
      No.06 
      2007-11-30
      pp.311-382
      No.05
      2007-09-30
      pp.249-310
      No.00
      2007-08-30
      pp.1-96
      No.04
      2007-07-30
      pp.187-248
      No.03
      2007-05-30
      pp.125-186
      No.02
      2007-03-30
      pp.63-124
      No.01
      2007-01-30
      pp.1-62
      2006
      Vol.02
      No.06 
      2006-11-30
      pp.259-309
      No.05
      2006-09-30
      pp.211-255
      No.00
      2006-08-31
      pp.0-0
      No.04
      2006-07-30
      pp.147-207
      No.03
      2006-05-30
      pp.99-143
      No.02
      2006-03-30
      pp.51-95
      No.01
      2006-01-30
      pp.3-47
      2005
      Vol.01
      No.04 
      2005-11-30
      pp.147-191
      No.03
      2005-09-30
      pp.99-143
      No.02
      2005-07-31
      pp.51-95
      No.01
      2005-05-31
      pp.4-47
      Baidu
      文章出版日期: 一年內| 兩年內| 三年內| 全部

      當前選項: Baidu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選擇: 顯示/隱藏圖片
      氣候變化科學(xué)的最新認知
      秦大河 陳振林 羅勇 丁一匯 戴曉蘇 任賈文 翟盤(pán)茂 張小曳 趙宗慈 張德二 高學(xué)杰 沈永平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7, 03 (02): 63-073.  
      摘要5027)   HTML454)    PDF (6783KB)(7149)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zhuān)門(mén)委員會(huì )(IPCC)第一工作組于2007年2月2日發(fā)布的第四次評估報告明確指出,近100 a(1906-2005年)地球表面平均溫度上升了0.74℃,近50 a的線(xiàn)性增溫速率為0.13℃/10 a,1850年以來(lái)最暖的12個(gè)年份中有11個(gè)出現在近期的1995-2006年。全球變暖已經(jīng)是不爭的科學(xué)事實(shí),報告認為人類(lèi)活動(dòng)是近50 a全球氣候系統變暖的主要原因。 IPCC評估報告是國際科學(xué)界對氣候變化問(wèn)題最權威、最全面的認識,代表了目前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科學(xué)認識水平,是國際上制定相關(guān)政策的重要依據。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1154)
      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的亮點(diǎn)結論
      秦大河, Thomas Stocker, 259名作者和TSU(駐伯爾尼和北京)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14, 10 (1): 1-6.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4.01.001
      摘要5214)   HTML265)    PDF (3346KB)(8057)   
      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AR5)第一工作組(WGI)報告的亮點(diǎn)結論,是過(guò)去7年全世界氣候變化科學(xué)研究成果凝練出來(lái)的精華。20世紀50年代以來(lái)全球氣候變暖的一半以上是人類(lèi)活動(dòng)造成的。1971年以來(lái)人為排放溫室氣體產(chǎn)生熱量的93%進(jìn)入了海洋,海洋還吸收了大約30%人為排放的CO2,導致海表水pH值下降了0.1,等等。采用全球耦合模式比較計劃第五階段(CMIP5)的模式,預估未來(lái)全球氣候變暖仍將持續,21世紀末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在1986—2005年的基礎上將升高0.3~4.8℃。限制氣候變化需要大幅度持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如果將1861—1880年以來(lái)人為CO2累積排放控制在1000 GtC,那么人類(lèi)有超過(guò)66%的可能性把未來(lái)升溫幅度控制在2℃以?xún)龋ㄏ鄬?861—1880年)。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642)
      氣候變化科學(xué)的最新進(jìn)展—IPCC第四次評估綜合報告解析
      秦大河 羅勇 陳振林 任賈文 沈永平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7, 03 (06): 311-314.  
      摘要4147)   HTML226)    PDF (2591KB)(3619)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zhuān)門(mén)委員會(huì )(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綜合報告于2007年11月17日在西班牙正式發(fā)布。綜合報告將溫室氣體排放、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與地球表面溫度直接聯(lián)系起來(lái),綜合評估了氣候變化科學(xué)、氣候變化的影響和應對措施的最新研究進(jìn)展。綜合報告指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行動(dòng)刻不容緩;能否減小全球變暖所帶來(lái)的負面影響,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類(lèi)在今后二三十年中在削減溫室氣體排放方面所作的努力和投資。這對國際社會(huì )和各國政府制定經(jīng)濟社會(huì )發(fā)展政策,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有一定的指導和促進(jìn)作用。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572)
      中國21世紀氣候變化情景的統計分析
      許吟隆;黃曉瑩;張勇;林萬(wàn)濤;林而達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5, 01 (02): 80-83.  
      摘要5635)   HTML228)    PDF (2979KB)(3312)   
      利用區域氣候模式系統PRECIS,分析SRES A2、B2情景下21世紀的三個(gè)時(shí)段中國地面氣溫和降水的變化,并對B2情景下中國區域地面氣溫和降水可能的變化趨勢進(jìn)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未來(lái)極端高溫和降水事件將會(huì )增加,而極端低溫事件將會(huì )減少。對全國七大區平均地面氣溫和降水變化的分析顯示:未來(lái)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夏季增溫大而降水增加少,暖干化趨勢較明顯;華中、華東和華南地區的夏季降水增加明顯而冬季增加較少,尤其是華南冬季的降水明顯地減少,這表明這些地區夏季的洪澇和冬季的干旱都會(huì )加重。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534) Baidu(173)
      中國氣候與環(huán)境演變評估(Ⅰ):中國氣候與環(huán)境變化及未來(lái)趨勢
      秦大河;丁一匯;蘇紀蘭;任賈文;王紹武;伍榮生;楊修群;王蘇民;劉時(shí)銀;董光榮;盧琦;黃鎮國;杜碧蘭;羅勇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5, 01 (01): 4-09.  
      摘要3882)   HTML217)    PDF (4319KB)(3846)   
      近百年來(lái),全球氣候正經(jīng)歷著(zhù)一次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顯著(zhù)變化,全球氣候與環(huán)境的重大變化對中國的氣候與環(huán)境演變也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來(lái)自氣候、環(huán)境、海洋和經(jīng)濟社會(huì )科學(xué)等領(lǐng)域的百余位專(zhuān)家和學(xué)者對中國氣候與環(huán)境的演變及其對自然生態(tài)系統和社會(huì )經(jīng)濟部門(mén)的影響進(jìn)行了評估,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對策。本文主要闡述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氣候與環(huán)境的演變,并對未來(lái)氣候變化的趨勢做出了預測。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480)
      極端降水事件變化的觀(guān)測研究
      翟盤(pán)茂 王萃萃 李威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7, 03 (03): 144-148.  
      摘要3999)   HTML117)    PDF (2951KB)(3066)   
      回顧了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極端降水事件變化觀(guān)測研究的主要進(jìn)展,結合全球變化的特點(diǎn),重點(diǎn)討論了中國極端降水事件的變化特征。指出:最近50多年,我國降水強度普遍趨于增加,降水日數除西北地區外其他大部分地區顯著(zhù)減少。極端降水與總降水量變化之間的關(guān)系很密切,西北西部、長(cháng)江及長(cháng)江以南地區極端強降水事件趨于頻繁,華北地區雖然極端降水事件頻數明顯減少,但極端降水量占總降水量的比例仍有所增加。連陰雨產(chǎn)生的年降水量在華北、東北東部和西南東部地區明顯減小,在青藏高原東部和一些東南沿海地區則增加。降水日數和微量降水日數減少是近年來(lái)我國干旱化趨勢發(fā)展的一個(gè)重要特點(diǎn)。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398)
      IPCC AR4模式對東亞地區氣候模擬能力的分析
      許崇海 沈新勇 徐影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7, 03 (05): 287-292.  
      摘要3420)   HTML14)    PDF (2925KB)(2297)   
      利用CRU地面溫度、降水的陸地月平均觀(guān)測資料,以及參與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的22個(gè)海氣耦合模式的模擬結果,分析了這些模式對東亞地區當前氣候的模擬能力。結果表明:雖然所有模式對東亞地區的氣候都有一定的模擬能力,但各模式模擬效果差異較大;與單個(gè)模式相比,模式集合平均值能更好地反映氣候變化趨勢;多數模式的溫度模擬值偏低,降水模擬值偏高;對1980-1999年20 a平均氣候態(tài)空間分布、百年時(shí)間變化分析可以看出,溫度模擬效果比較好,降水模擬較差。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390)
      IPCC成立以來(lái)對溫度升高的評估與預估
      趙宗慈 王紹武 羅勇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7, 03 (03): 183-184.  
      摘要2714)   HTML11)    PDF (1113KB)(2296)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356)
      21世紀中國極端降水事件預估
      江志紅 丁裕國 陳威霖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7, 03 (04): 202-207.  
      摘要3783)   HTML27)    PDF (3812KB)(2875)   
      摘 要: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端降水事件的變化一直受到廣泛關(guān)注,本文從觀(guān)測、理論及模擬預估等方面對近十多年來(lái)國內外極端降水氣候事件的研究作一綜述,并給出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對我國21世紀極端降水指數變化的預估結果。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351)
      中國土壤有機碳庫及其演變與應對氣候變化
      潘根興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8, 4 (005): 282-289.  
      摘要3542)   HTML23)    PDF (5061KB)(2832)   
      通過(guò)綜述和評價(jià)中國土壤,特別是農田土壤有機碳庫(以下簡(jiǎn)稱(chēng)碳庫)的現狀與演變態(tài)勢, 討論其對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意義, 提出了我國土壤碳庫及其演變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國情是:1) 我國土壤背景碳儲量較低且區域分布不均衡;2) 我國土壤固碳效應明顯,未來(lái)固碳減排潛力顯著(zhù);3) 技術(shù)和政策是實(shí)現和提高我國土壤碳匯、促進(jìn)我國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的重要途徑。建議進(jìn)一步加強對我國農田土壤固碳減排的研發(fā)投入, 完善農業(yè)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guān)政策和鼓勵措施體系,研究構建氣候友好的新型農業(yè),以期在提高和穩定農業(yè)生產(chǎn)力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上獲得雙贏(yíng)。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333)
      四十年來(lái)長(cháng)江流域氣溫、降水與徑流變化趨勢
      姜彤;蘇布達;王艷君;張強;秦年秀;施雅風(fēng)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5, 01 (02): 65-68.  
      摘要5576)   HTML39)    PDF (2309KB)(2490)   
      40 a來(lái),長(cháng)江流域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溫度呈現上升趨勢,20世紀90年代增溫幅度最大; 在季節變化上,除了夏季,其他季節都呈升高趨勢;全流域夏季降水量顯著(zhù)增加,尤其表現在20世紀90年代,這主要由于長(cháng)江流域大部分地區夏季暴雨日數顯著(zhù)增加的結果;夏季徑流量和年最大洪峰流量在長(cháng)江中下游地區均呈現顯著(zhù)增加趨勢。長(cháng)江流域夏季降水量的增加,尤其是暴雨日數的增多必然會(huì )增加長(cháng)江流域中下游地區的洪水風(fēng)險。20世紀90年代以來(lái),長(cháng)江洪水的頻繁發(fā)生是對氣候變暖的響應。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330)
      氣候變化對我國農作物種植結構的影響
      李祎君;王春乙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10, 6 (02): 123-129.  
      摘要3717)   HTML125)    PDF (4844KB)(2260)   
      氣候變化引起水熱條件的變化,從而影響到我國農業(yè)生產(chǎn)的方方面面,人們采取不同措施以適應氣候變化帶來(lái)的各種影響。為了清楚地認識氣候變化對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生產(chǎn)的影響以及適應措施,利用《中國農業(yè)統計年鑒》1980-2007年資料和1961-2007年全國逐日平均溫度觀(guān)測數據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氣候變化對我國三大糧食作物布局和種植結構的影響。結果表明,由于氣候變暖,糧食作物種植比例變化明顯。小麥種植比例對氣候變化最為敏感,波動(dòng)大;水稻種植比例變化南北方反向,且變化幅度趨緩;玉米種植比例持續增加,增幅加大。三大糧食作物種植結構變化均以2000年為分界點(diǎn),呈現不同增減趨勢。而作物熟制、復種指數也發(fā)生明顯變化,種植北界持續北推。黑龍江地區大面積擴種水稻,原來(lái)的玉米優(yōu)勢種植區為水稻所替代。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325)
      長(cháng)江流域1961—2000年蒸發(fā)量變化趨勢研究
      王艷君;姜彤;許崇育;施雅風(fēng)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5, 01 (03): 99-105.  
      摘要1318)   HTML120)    PDF (4693KB)(2250)   
      利用長(cháng)江流域115個(gè)氣象站點(diǎn)1961-2000年的觀(guān)測數據,計算了各站點(diǎn)的參照蒸發(fā)量和實(shí)際蒸發(fā)量,并進(jìn)行了20 cm蒸發(fā)皿蒸發(fā)量、參照蒸發(fā)量和實(shí)際蒸發(fā)量時(shí)空變化趨勢分析。結果表明,近40 a來(lái),長(cháng)江流域蒸發(fā)皿蒸發(fā)量、參照蒸發(fā)量和實(shí)際蒸發(fā)量的年平均變化均呈現顯著(zhù)下降趨勢。就季節平均變化而言,春季和秋季,三者的變化趨勢都不明顯,而夏季三者均具有顯著(zhù)的下降趨勢,冬季蒸發(fā)皿蒸發(fā)量和參照蒸發(fā)量均顯著(zhù)下降,實(shí)際蒸發(fā)量卻明顯上升。蒸發(fā)量的變化趨勢具有空間分布差異,長(cháng)江流域中下游地區蒸發(fā)量的變化趨勢明顯比上游地區顯著(zhù),尤其表現在夏季。盡管近20余年長(cháng)江流域氣溫不斷升高,但太陽(yáng)凈輻射和風(fēng)速的顯著(zhù)下降,可能是導致蒸發(fā)量持續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296)
      國際氣候變化研究新進(jìn)展
      丁一匯 孫穎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6, 02 (04): 161-167.  
      摘要3495)   HTML128)    PDF (4887KB)(2726)   
      簡(jiǎn)要回顧了國際上氣候變化科學(xué)研究在最近所取得的進(jìn)展,主要包括近百年溫度和降水的變化,大氣成分和輻射強迫的變化,熱帶和中高緯度氣候變化,臺風(fēng)和氣候變化,全球變暗和反照率,氣候模式與氣候變化的預估,氣候突變和極端事件等方面。通過(guò)回顧可以看到,氣候變化科學(xué)已取得了顯著(zhù)的進(jìn)展,但也提出一些新的科學(xué)問(wèn)題,國內外科學(xué)家將面臨新的科學(xué)挑戰。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293)
      1951—2003年中國氣溫和降水變化及其對干旱的影響
      翟盤(pán)茂;鄒旭愷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5, 01 (01): 15-18.  
      摘要2869)   HTML14)    PDF (1884KB)(3034)   
      利用1951-2003年606個(gè)臺站的氣象觀(guān)測資料,對中國53 a來(lái)的氣候變化和干旱特征進(jìn)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我國的干旱面積在氣候變暖背景下總體上趨于增加,但變化趨勢不顯著(zhù)。干旱變化的區域差異較大,東北、華北和西北東部干旱呈顯著(zhù)增加的趨勢。降水量是我國干旱變化的最主要的因素。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285)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over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Xu Yinlong Huang Xiaoying Zhang Yong Lin Wantao Lin Erda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6, 02 (00): 50-53.  
      摘要3124)   HTML106)    PDF (1662KB)(2571)   
      The changes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the three time-slices of the 21st century under SRES A2, B2 scenarios is firstly analyzed using the regional climate model system-PRECIS, then followed by analysis on the possible change trend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under B2 scenario over China. It is shown that the future extreme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events would increase, while the future extreme minimum temperature events would decrease during 2071-2100 under B2 scenario over China relative to baseline (1961-1990) average.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temperature in Northeast China, North China, and Northwest China would increase, while the precipitation would decrease under B2 scenario in 2071-2100, the climate would obviously become warmer and drier over these three region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China; and the precipitation over Central China, East China, and South China would increase largely in summer, while not so much in winter, especially the precipitation in South China in winter would obviously decrease. It means that both the flooding in summer and drought in winter would be enhanced over these three region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279)
      全球長(cháng)期減排目標與碳排放權分配原則
      何建坤;陳文穎;滕飛;劉濱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9, 5 (06): 362-368.  
      摘要4165)   HTML141)    PDF (5181KB)(2326)   
      全球長(cháng)期減排目標將對世界未來(lái)的碳排放形成嚴重制約,減排義務(wù)的分擔原則涉及各國的發(fā)展空間,事關(guān)根本利益。部分發(fā)達國家倡導人均排放趨同原則,回避發(fā)達國家的歷史責任,中國等發(fā)展中國家提出人均累積排放趨同原則,強調公平性。按人均累積排放量計算,發(fā)達國家自工業(yè)革命以來(lái)的CO2排放量已遠超出其到2050年前應有的限額,其當前和今后相當長(cháng)時(shí)期的高人均排放都將繼續擠占發(fā)展中國家的排放空間。因此,發(fā)達國家在哥本哈根會(huì )議的中近期減排承諾中必須深度減排,以實(shí)現全球長(cháng)期減排目標下的排放軌跡,并為發(fā)展中國家留有必要的發(fā)展空間。同時(shí)必須對發(fā)展中國家給予充足的資金和技術(shù)支持,作為對其過(guò)度擠占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展空間的補償,使發(fā)展中國家能夠在可持續發(fā)展框架下,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我國在對外堅持公平原則,努力爭取合理的排放空間的同時(shí),對內要加強向低碳經(jīng)濟轉型,努力實(shí)現保護全球氣候和國內可持續發(fā)展的雙贏(yíng)。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262)
      全球氣候變化對水文與水資源的影響
      王順久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6, 02 (05): 223-227.  
      摘要4585)   HTML136)    PDF (6729KB)(3165)   
      介紹了國內外全球氣候變化對水文與水資源影響研究的現狀與進(jìn)展,簡(jiǎn)述了研究氣候變化對水文與水資源影響的方法,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問(wèn)題,分析了未來(lái)研究的發(fā)展趨勢。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257)
      氣候變化影響的最新認知
      林而達 吳紹洪 戴曉蘇 劉洪濱 劉春蓁 高慶先 李從先 包滿(mǎn)珠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7, 03 (03): 125-131.  
      摘要3693)   HTML16)    PDF (4562KB)(3894)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zhuān)門(mén)委員會(huì )(IPCC)第二工作組于2007年4月6日正式發(fā)布了第四次評估報告,該報告客觀(guān)、全面而審慎地評估了氣候變化已有的和未來(lái)的可能影響?,F有觀(guān)測證據表明,人為增暖可能已對許多自然和生物系統產(chǎn)生了可辨別的影響,但由于適應以及非氣候因子的作用,許多影響還難以辨別。21世紀中期,某些中緯度和熱帶干旱地區年平均河流徑流量和可用水量會(huì )減少10%~30%;如果全球平均溫度增幅超過(guò)1.5~2.5℃,目前所評估的20%~30%動(dòng)植物物種可能面臨滅絕的風(fēng)險會(huì )增大;從全球角度看,局地平均溫度增加1~3℃,預計糧食生產(chǎn)潛力會(huì )增加,但若超過(guò)這一范圍,則會(huì )減少。兼顧適應和減緩的措施能夠降低氣候變化相關(guān)風(fēng)險。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249)
      2008年初我國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氣候特征
      王遵婭 張強 陳峪 趙珊珊 曾紅玲 張勇 劉秋鋒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8, 4 (002): 63-067.  
      摘要3727)   HTML118)    PDF (3313KB)(2784)   
      利用中國606個(gè)時(shí)間序列超過(guò)40 a的氣象臺站逐日氣溫、降水和天氣現象等資料,確定了定義低溫、降雪、冰凍和多年一遇等指標的方法,對2008年初我國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空間分布、持續時(shí)間、歷史強度和災害影響等進(jìn)行了綜合分析。結果表明:2008年1月中旬到2月上旬,我國長(cháng)江中下游至江南地區發(fā)生了歷史罕見(jiàn)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災害發(fā)生區域的最大連續低溫日數、最大連續降雪量和最大連續冰凍日數均為1951年以來(lái)歷年冬季的最大值,綜合各種指標統計其強度為百年一遇。此次災害具有影響范圍廣、持續時(shí)間長(cháng)、發(fā)生強度大等特點(diǎn),對我國電力、交通、農業(yè)、林業(yè)、人民生活等方面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227)
      中國氣候與環(huán)境演變評估(Ⅱ):氣候與環(huán)境變化的影響與適應、減緩對策
      陳宜瑜;丁永建;佘之祥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5, 01 (02): 51-57.  
      摘要5471)   HTML127)    PDF (5149KB)(3014)   
      氣候與環(huán)境變化對我國的影響表現在自然、社會(huì )、經(jīng)濟和政治等各個(gè)方面。通過(guò)對我國氣候與環(huán)境影響的評估,從生態(tài)系統、農業(yè)、水資源、重大工程等方面進(jìn)行了論述。在此基礎上,從冰凍圈、生態(tài)系統、土地退化、工業(yè)、交通、服務(wù)業(yè)、城市與生活等幾個(gè)方面進(jìn)行了氣候影響的利弊分析。進(jìn)而評估了氣候變化對我國區域可持續發(fā)展的影響,提出了氣候變化的適應與減緩對策。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227)
      中國濕地土壤碳庫保護與氣候變化問(wèn)題
      張旭輝;李典友;潘根興;李戀卿;林凡;許信旺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8, 4 (004): 202-208.  
      摘要3505)   HTML15)    PDF (4636KB)(2161)   
      中國濕地分布廣, 類(lèi)型豐富, 但存在著(zhù)墾殖率高、碳密度較低、圍墾損失嚴重等問(wèn)題。估計我國濕地土壤碳庫達8~10 Pg, 占全國陸地土壤總有機碳庫的約1/10~1/8, 過(guò)去50 a間的損失可能達1.5 Pg。圍墾和過(guò)度放牧是我國濕地土壤退化和碳庫損失的主要驅動(dòng)因子。目前,濕地土壤碳庫保護面臨嚴峻的挑戰,從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人類(lèi)生存環(huán)境的戰略高度切實(shí)加強濕地資源保護,可以為增強陸地生態(tài)系統碳匯、探尋溫室氣體減排的潛在途徑提供技術(shù)支持。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227)
      長(cháng)期氣候變化——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解讀
      董思言, 高學(xué)杰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14, 10 (1): 56-59.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4.01.012
      摘要2381)   HTML37)    PDF (2149KB)(2724)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212)
      中國近百年溫度曲線(xiàn)的對比分析
      唐國利;丁一匯;王紹武;任國玉;劉洪濱;張莉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9, 5 (02): 71-078.  
      摘要4494)   HTML30)    PDF (4860KB)(3517)   
      溫度變化是全球變化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問(wèn)題,在中國近百年溫度變化方面,十幾年來(lái)已取得了明顯進(jìn)展,這首先表現在建立了若干條全國平均氣溫序列,而幾條主要序列間的相關(guān)系數在0.73~0.97之間。同時(shí),這些進(jìn)展也表現在基礎資料質(zhì)量提高、空間覆蓋面擴大、序列均一性改善以及結果可靠性提高等方面。對多序列進(jìn)行綜合分析得到的新結果顯示,1906-2005年中國的年平均氣溫上升了(0.78±0.27)℃,2007年是我國近百年來(lái)最暖的一年;代表性分析顯示,現有的幾條中國溫度序列中除覆蓋完整的序列外,其他序列在1920或1930年代以前可能主要反映中國東部變化情況,但在此之后則能較好地代表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氣候變化特征。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209)
      Assessment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China (II): Impacts,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Chen Yiyu Ding Yongjian She Zhixiang Lin Erda Pan Jiahua Zhou Guangsheng Wang Shourong Zhou Dadi Li Congxian Zhang Jianyun Xu Guodi Liu Chunzhen Wu Zongxin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6, 02 (00): 6-12.  
      摘要3188)   HTML10)    PDF (187KB)(2183)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China have impacted not only on the nature, but also on aspects of the society, economy and politics. On the basis of the scientific assessmen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mpacts of th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on China are discussed in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ecosystem, agriculture, soil degradation, industry, traffic, service, city, and living conditions. In addition,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ve been assessed, and national strategies for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China are put forward.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203)
      Assessment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China (I):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China and their projections
      Qin Dahe Ding Yihui Su Jilan Ren Jiawen Wang Shaowu Wu Rongsheng Yang Xiuqun Wang Sumin Liu Shiyin Dong Guangrong Lu Qi Huang Zhenguo Du Bilan Luo Yong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6, 02 (00): 1-05.  
      摘要3112)   HTML10)    PDF (186KB)(2434)   
      In the last 100 years, the global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have greatly changed, which is characterized mainly by global warming. These changes have exerted prominent impacts on th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China. More than 100 Chinese scientists in areas of climate change, environment, ecology, oceanography, economic and social sciences have assessed th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China and their impacts on natural ecosystem and socio-economic sectors. On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assessment, response strategies to the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have been suggested. The present paper is extracted from the first part of this scientific assessment report, mainly dealing with the science of th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and the future projections of climate change.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203)
      柴達木盆地東北部過(guò)去1437 a的降水變化重建
      邵雪梅 梁爾源 黃磊 王麗麗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6, 02 (03): 122-126.  
      摘要3285)   HTML15)    PDF (4354KB)(5731)   
      利用青海柴達木盆地東北緣山地11個(gè)地點(diǎn)的祁連圓柏樹(shù)輪寬度序列,在早期分析祁連圓柏的生長(cháng)對氣候要素響應的基礎上,重建了青海德令哈和烏蘭地區過(guò)去1437 a的年降水量變化序列。重建方程能夠解釋校準期(1955-2002年)內66%的降水量變化方差,尤其是重建的降水序列的低頻變化能夠很好地代表器測資料的變化。從過(guò)去1437 a的時(shí)間尺度來(lái)看,近40 a來(lái)柴達木東北緣地區處于相對濕潤的時(shí)期,但最顯著(zhù)的濕潤期出現在16世紀晚期。此外,小冰期期間降水量的變幅較大,而中世紀暖期降水低頻變化相對較小。另外,重建降水量體現了150~250 a尺度的低頻變化特征。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195)
      氣候變暖對中國不同地區農業(yè)的影響
      劉穎杰 林而達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7, 03 (04): 229-233.  
      摘要3298)   HTML16)    PDF (2703KB)(2295)   
      摘要:利用國家統計局《中國農村統計年鑒》1984-2003年的數據和同期年平均溫度的觀(guān)測數據,分析了我國不同地區20年間溫度變化、農業(yè)生產(chǎn)資料投入以及播種面積變化對糧食總產(chǎn)的影響。結果表明,以溫度升高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變化對東北地區農作物增產(chǎn)有明顯促進(jìn)作用,對華北、西北和西南地區的農作物增產(chǎn)有一定抑制作用,對華東和中南地區的農作物糧食產(chǎn)量的影響則不明顯。農業(yè)投入的增加對各地區的農作物增產(chǎn)在早期作用均顯著(zhù),后期則增長(cháng)緩慢。而各地區播種面積的變化對其總產(chǎn)量影響不太明顯,但華東和中南地區農業(yè)播種面積的持續下降對糧食總產(chǎn)量有較大的抑制作用。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185)
      青藏高原區域氣候變化及其差異性研究
      李林;陳曉光;王振宇;徐維新;唐紅玉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10, 6 (03): 181-186.  
      摘要3852)   HTML26)    PDF (3826KB)(2266)   
      利用1961-2007年青藏高原66個(gè)氣象臺站氣溫和降水量資料,通過(guò)典型氣候分區,系統研究了近47年來(lái)青藏高原氣溫、降水量等氣候因子時(shí)空演變規律,揭示了青藏高原不同區域氣候變化的差異性。研究表明:近47年來(lái),青藏高原的氣候呈現出顯著(zhù)增暖趨勢,年平均氣溫以0.37℃/10a的速率上升,氣候變暖在夜間要較日間明顯。冬季較其他季節明顯,2月氣溫由冷向暖的轉變最為顯著(zhù),8月最不顯著(zhù),且在某些區域有變冷跡象;高原邊緣地區氣候變暖要明顯于高原腹地,青海北部區特別是柴達木盆地是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的敏感區。降水量總體表現出增多態(tài)勢,氣候傾向率達9.1 mm/10a,但區域性差異較為明顯,藏東南川西區是青藏高原降水量增多最顯著(zhù)的地區;12月至次年5月即冬春季整個(gè)青藏高原降水量隨著(zhù)氣候變暖而增多,7月和9月黃河上游區1987年后干旱化趨勢明顯。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176)
      中國21世紀氣候變化情景的統計分析
      許吟隆;黃曉瑩;張勇;林萬(wàn)濤;林而達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5, 01 (02): 80-83.  
      摘要5635)   HTML228)    PDF (2979KB)(3312)   
      利用區域氣候模式系統PRECIS,分析SRES A2、B2情景下21世紀的三個(gè)時(shí)段中國地面氣溫和降水的變化,并對B2情景下中國區域地面氣溫和降水可能的變化趨勢進(jìn)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未來(lái)極端高溫和降水事件將會(huì )增加,而極端低溫事件將會(huì )減少。對全國七大區平均地面氣溫和降水變化的分析顯示:未來(lái)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夏季增溫大而降水增加少,暖干化趨勢較明顯;華中、華東和華南地區的夏季降水增加明顯而冬季增加較少,尤其是華南冬季的降水明顯地減少,這表明這些地區夏季的洪澇和冬季的干旱都會(huì )加重。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534) Baidu(173)
      三峽庫區復雜地形下的氣溫變化特征
      張強;萬(wàn)素琴;毛以偉;陳正洪;廖要明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5, 01 (04): 164-167.  
      摘要1234)   HTML12)    PDF (3718KB)(1899)   
      根據三峽水庫壩區周邊氣候考察氣象站1992-2004年和宜昌站1952-2004年的逐日氣溫資料,先用差值法將短期考察資料延長(cháng),再通過(guò)對比、回歸等方法,客觀(guān)分析了氣溫隨時(shí)間和地形的變化規律,結果表明:1)三峽壩區具有冬暖、夏熱等特點(diǎn),是湖北的夏熱和冬暖中心之一,不同高度氣溫年或日變化具有相同位相。2)平均氣溫、最高和最低氣溫、極端最低氣溫、氣溫日較差等指標隨高度升高而遞減,極端最低氣溫日數隨高度升高而遞增。3)水體對庫周氣溫具有白天降溫、夜間增溫的效應,增溫幅度比降溫幅度大,增溫幅度夏季大于冬季,降溫幅度夏季小于冬季。4)三峽壩區20世紀90年代之前年平均氣溫呈波動(dòng)變化,之后有顯著(zhù)上升趨勢;水庫蓄水以后對水域周?chē)貐^有降溫效應。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157)
      2007年中國區域性酸雨的若干特征
      侯青 趙艷霞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9, 05 (01): 7-11.  
      摘要3088)   HTML9)    PDF (3322KB)(1769)   
      基于中國氣象局1993-2007年的酸雨觀(guān)測站資料, 著(zhù)重分析了2007年中國區域酸雨的特征,并和近十幾年來(lái)我國區域酸雨的變化特點(diǎn)進(jìn)行對比。與過(guò)去十幾年相比,2007年全國區域酸雨的特點(diǎn)如下:1) 我國位于長(cháng)江以南的酸雨區范圍基本保持不變,但南方部分站點(diǎn)的酸雨強度達近十幾年來(lái)的最高值;2) 我國北方尤其是華北部分地區的降水酸化明顯,部分省市站點(diǎn)的酸雨頻率和強酸雨頻率達近15 a來(lái)的最高值;3) 2003-2007年,全國年均酸雨日數和酸雨量與總降水量的比值逐年上升,且增幅較為明顯。2007年全國平均酸雨日數為1993年有系統觀(guān)測數據以來(lái)的最高值。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155)
      中國2050年的能源需求與CO2排放情景
      姜克雋;胡秀蓮;莊幸;劉強;朱松麗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8, 4 (005): 296-302.  
      摘要3640)   HTML14)    PDF (4273KB)(2146)   
      利用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huì )能源研究所能源環(huán)境綜合政策評價(jià)模型(IPAC模型),對中國未來(lái)中長(cháng)期的能源需求與CO2排放情景進(jìn)行了分析,對該情景的主要參數和結果進(jìn)行了介紹,并對模型中的政策評價(jià)進(jìn)行了介紹。同時(shí)報告了實(shí)現減排所需的技術(shù)。結果顯示:未來(lái)中國經(jīng)濟將快速增長(cháng),能源需求和相應的CO2排放也將明顯快速增加,與2005年相比,2030年能源需求可能增加1.4倍,2050年可能增加1.9倍。但中國也有較大的機會(huì )在2020年之后將能源需求量的增加幅度明顯減小,將CO2排放控制住,使之不再出現明顯增長(cháng),甚至有可能在2030年之后下降。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152)
      城市溫室氣體清單研究
      蔡博峰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11, 7 (1): 23-28.  
      摘要3060)   HTML16)    PDF (3633KB)(2028)   
      介紹了國際上城市溫室氣體清單研究進(jìn)展。分析了城市清單主流方法體系、模式以及編制原則、邊界、范圍,并且比較了城市清單和國家清單在方法體系及模式上的差異和其自身特點(diǎn)。重點(diǎn)分析了城市清單編制的“混合模式”和3個(gè)尺度范圍。最后提出國內城市清單研究面臨的困難和建議。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151)
      全球碳市場(chǎng)動(dòng)態(tài)
      鄭爽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6, 02 (06): 281-285.  
      摘要3138)   HTML14)    PDF (4196KB)(2266)   
      世界各國實(shí)施《京都議定書(shū)》的減排目標使溫室氣體產(chǎn)生了價(jià)值,從而在氣候變化領(lǐng)域正逐漸形成以溫室氣體為商品的碳市場(chǎng)。在此背景下介紹了國際碳市場(chǎng)的構成及其各組成部分2005-2006年的發(fā)展動(dòng)態(tài),并對未來(lái)碳市場(chǎng)的供求關(guān)系和價(jià)格趨勢做出了展望。雖然這個(gè)新興的市場(chǎng)非?;钴S,但由于國際氣候政策的不確定性、碳交易與自然環(huán)境和能源市場(chǎng)的復雜聯(lián)系以及各種投機因素的影響,長(cháng)期的全球碳市場(chǎng)仍將是高風(fēng)險的商業(yè)領(lǐng)域。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149) Baidu(46) Baidu(46)
      節能減排與中國經(jīng)濟的低碳發(fā)展
      莊貴陽(yáng)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8, 4 (005): 303-308.  
      摘要2812)   HTML16)    PDF (4165KB)(2111)   
      自1978年實(shí)行改革開(kāi)放以來(lái),中國走的是一條趕超型或壓縮型的工業(yè)化道路。伴隨著(zhù)經(jīng)濟的高速增長(cháng),發(fā)達國家上百年工業(yè)化過(guò)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種種資源和環(huán)境問(wèn)題在中國集中顯現。面對資源短缺、環(huán)境污染和氣候變化對經(jīng)濟增長(cháng)的瓶頸性約束,國家在"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提出了節能減排的具體目標。文章概述了"十一五"規劃提出節能減排目標的背景,分析了其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意義,總結了目前節能減排工作取得的成績(jì)和存在的困難,提出了中國發(fā)展低碳經(jīng)濟的政策建議。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147)
      中國地區極端事件預估研究
      高學(xué)杰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7, 03 (03): 162-166.  
      摘要3362)   HTML11)    PDF (2826KB)(2114)   
      簡(jiǎn)要介紹了極端氣候事件預估的基本方法,概述了東亞和中國地區關(guān)于氣候和極端氣候事件預估研究的進(jìn)展。針對極端事件變化預估研究中的重要問(wèn)題,如高分辨率、長(cháng)時(shí)間尺度的區域氣候變化模擬和預估,高時(shí)空分辨率的網(wǎng)格化觀(guān)測資料,除溫室效應外的土地利用和氣溶膠的作用,使用合理方法進(jìn)行多模式結果的集合,以及統計降尺度方法的應用等,進(jìn)行了討論。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142)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s on Grain Production in Jilin Province
      Lian Yi;Gao Zongting;Shen Baizhu;Ren Hongling;Tang Xiaoling;Liu Yuying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8, 4 (000): 56-59.  
      摘要3054)   HTML6)    PDF (367KB)(2395)   
      The climate observation data, reanalysis data, and grain/soybean yields per unit area were used to analyze and interpret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grain produ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Jilin Province was located in a remarkable increase area of temperature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May-September) from 1948 in the middle latitud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e mid-west and south of Jilin Province and Liaoning Province were located in a clear linear decrease tendency area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wherein a warm/dry tendency of climate change dominated, while the east of Jilin Province lay in a clear linear decrease tendency area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The climate warming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inuous increase in the grain yield per unit area since the1980's in the main grain production areas of Jilin Province, however, from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beneficial effect seemed to be not obvious any longer, the grain yield per unit area fluctuated with annual precipitation.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142)
      三江源區植被變化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唐紅玉 肖風(fēng)勁 張強 史津梅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6, 02 (04): 177-180.  
      摘要2901)   HTML12)    PDF (6328KB)(2240)   
      利用衛星反演獲取的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以及同期氣象要素資料,分析了1982-2000年三江源區植被的時(shí)間和空間變化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結果表明:在三江源的大部分地區,植被生長(cháng)狀況趨于變差或基本不變;20世紀90年代,除夏季外,其他季節植被狀況趨于惡化;與降水量相比,植被長(cháng)勢對氣溫變化的響應更為敏感。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139)
      冰芯記錄的過(guò)去1000年青藏高原溫度變化
      姚檀棟 秦大河 徐柏青 楊梅學(xué) 段克勤 王寧練 王有清 侯書(shū)貴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    2006, 02 (03): 99-103.  
      摘要4246)   HTML3)    PDF (3842KB)(2941)   
      根據青藏高原4支記錄超過(guò)1000 a的冰芯(普若崗日冰芯、古里雅冰芯、達索普冰芯和敦德冰芯)中氧同位素(d18O)10 a平均值變化,研究了青藏高原最近1000 a來(lái)的氣溫變化。4支冰芯記錄的過(guò)去1000 a氣溫均是在冷暖波動(dòng)中逐漸上升,但在變化幅度上存在區域性差異。利用4支冰芯記錄恢復的青藏高原千年氣溫曲線(xiàn)表明,青藏高原中世紀暖期持續到13世紀,期間經(jīng)歷了3個(gè)暖期和冷期;14世紀和16世紀是相對冷期,15世紀和17世紀是相對暖期,17世紀末至1920 AD氣候冷暖波動(dòng)頻繁;以后快速升溫至今,目前為過(guò)去1000 a來(lái)最暖期。青藏高原過(guò)去1000 a氣溫的總體變化趨勢與北半球氣溫的變化趨勢基本相一致。
      相關(guān)文章 | 多維度評價(jià)
      被引次數: Baidu(128)
      程和琴, 王冬梅, 陳吉余
      2015, 11(4): 231-238
      摘要 (1845 HTML (25 PDF (1612KB) (154013
      林婧婧, 張強
      2015, 11(4): 281-287
      摘要 (1656 HTML (23 PDF (1227KB) (140692
      丁一匯;任國玉;石廣玉;宮鵬;鄭循華;翟盤(pán)茂;張德二;趙宗慈;王紹武;王會(huì )軍;羅勇;陳亮;高學(xué)杰;戴曉蘇
      2006, 02(01): 3-08
      摘要 (8534 HTML (195 PDF (5067KB) (116594
      張軼雯, 張小曳, 張養梅, 馬千里, 沈小靜, 孫俊英
      2015, 11(4): 270-280
      摘要 (1096 HTML (3 PDF (1742KB) (38602
      王凌 張強 陳峪 龔道溢
      2007, 03(01): 26-030
      摘要 (3472 HTML (10 PDF (5045KB) (29611
      黃粵, 陳曦, 劉鐵, 馬勇剛
      2016, 12(1): 37-44
      摘要 (1268 HTML (8 PDF (975KB) (19439
      張春花;吳勝安;林建興;許向春;郭冬艷
      2010, 6(05): 349-355
      摘要 (3808 HTML (9 PDF (4953KB) (19050
      周天軍,鄒立維,陳曉龍
      2019, 15(5): 445-456
      摘要 (14394 HTML (1285 PDF (1195KB) (13770
      王長(cháng)科 羅新正 張華
      2013, 9(1): 49-54
      摘要 (4472 HTML (46 PDF (3252KB) (13331
      張麗霞,陳曉龍,辛曉歌
      2019, 15(5): 519-525
      摘要 (13071 HTML (1047 PDF (1347KB) (9433
      鄧旭, 謝俊, 滕飛
      2021, 17(1): 107-113
      摘要 (2003 HTML (142 PDF (1643KB) (9189
      王謀;潘家華;陳迎
      2010, 6(04): 307-312
      摘要 (4488 HTML (31 PDF (4621KB) (8106
      秦大河, Thomas Stocker, 259名作者和TSU(駐伯爾尼和北京)
      2014, 10(1): 1-6
      摘要 (5214 HTML (265 PDF (3346KB) (8057
      秦大河 陳振林 羅勇 丁一匯 戴曉蘇 任賈文 翟盤(pán)茂 張小曳 趙宗慈 張德二 高學(xué)杰 沈永平
      2007, 03(02): 63-073
      摘要 (5027 HTML (454 PDF (6783KB) (7149
      趙鳳君 王明玉 舒立福 王春乙
      2009, 05(01): 50-55
      摘要 (3321 HTML (5 PDF (3655KB) (6648
      王勇,許紅梅,程炳巖,黃大鵬,譚云廷,羅勇
      2014, 10(2): 127-134
      摘要 (1587 HTML (6 PDF (5252KB) (6604
      蘇布達, 王騰飛, 尹宜舟
      2014, 10(3): 203-207
      摘要 (1833 HTML (17 PDF (2873KB) (6509
      周波濤, 錢(qián)進(jìn)
      2021, 17(6): 713-718
      摘要 (5583 HTML (510 PDF (2055KB) (6477
      林而達 許吟隆 蔣金荷 李玉娥 楊修 張建云 李從先 吳紹洪 趙宗群 吳建國 居輝 嚴昌榮 王守榮 劉允芬 杜碧蘭 趙成義 秦保芳 劉春蓁 黃朝迎 張小全 馬世銘
      2006, 02(02): 51-56
      摘要 (6110 HTML (86 PDF (4009KB) (6420
      王亞偉
      2014, 10(6): 469-470
      摘要 (989 HTML (6 PDF (1184KB) (6345
      • 熱點(diǎn)文章More>>   
        通知公告 More  
      ? 2024 JCR發(fā)布!ACCR排名繼續上升,躋身十強!
        2024-06-20
      ? 專(zhuān)欄征稿|農業(yè)溫室氣體減排專(zhuān)欄
        2023-06-30
      ? 第一屆氣候變化科學(xué)大會(huì ) ——新形勢、新使命、新貢獻(2023)
        2023-06-30
        文章檢索  

      高級檢索 圖表檢索


        友情鏈接 More  
      京ICP備11008704號-4
      版權所有 © 《氣候變化研究進(jìn)展》編輯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guān)村南大街46號 郵編:100081 電話(huà)/傳真:(010)58995171 E-mail:accr@cma.gov.cn
      本系統由北京瑪格泰克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設計開(kāi)發(fā) 技術(shù)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